扛牢政治責任 推動“八策集成”
打造全國首個大面積“噸半糧”示范區
“噸半糧”創建示范田
平原縣腰站鎮鍋培口村王篤春獲得2022年市縣兩級糧王稱號
玉米豐收
小麥“一噴三防”作業
平原縣土地魯望集團糧食烘干塔
小麥開鐮
□市委農辦主任、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、局長 孫豐勇
悠悠萬事,吃飯為大。
德州作為糧食生產大市,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堅定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,自2021年起,在全國率先開展大面積“噸半糧”生產能力建設。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探索,形成了“書記全面抓糧、農田全部種糧、科技全力增糧”的糧食高產創建德州路徑。
2022年,全市糧食總產76.85億公斤,單產、總產均創歷史新高;120萬畝“噸半糧”創建核心區平均畝產1490.1公斤,其中61.8萬畝地塊平均畝產達1576.3公斤,實現“噸半糧”目標,首年告捷。今年,815.5萬畝小麥喜獲豐收,總產38.5億公斤,增長0.95%,核心區超九成地塊產量達650公斤/畝以上,實現“噸半糧”創建夏季目標。9月24日,全國農技推廣中心、山東省農科院、山東省農技推廣中心、山東農業大學等36名專家教授將組成6個測產驗收組,對德州市120萬畝“噸半糧”核心區玉米進行測產。目前,秋糧處于產量形成關鍵期,786.9萬畝玉米和39.95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地塊長勢良好,豐收在望。
堅持書記抓糧推動力量集成
一是四級書記帶頭抓。建立市、縣、鄉、村四級書記“指揮田”(市、縣、鄉三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分別領抓500畝以上、200畝以上、100畝以上“指揮田”,村黨支部書記根據實際確定“指揮田”畝數)。一級抓給一級看、一級帶著一級干,切實把“指揮田”抓成“責任田”、建成“示范田”。二是上下聯動協同抓。與農業農村部、省農業農村廳簽訂合作共建協議,農業農村部派出掛職干部擔任市委常委跟進指導,構建形成部省市縣鄉村“六級聯動”格局。三是健全考核落實抓。把創建“噸半糧”示范區列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,加大督導力度,對完成任務的縣市區給予專項獎勵,對推進不力的降低考核檔次。
突出科技增糧推動技術集成
一是實施高標準農田提升工程。今年入選“全國整地市級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”,擬用3—5年時間,投入98.84億元,新建高標準農田100萬畝,提質改造500萬畝。二是實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。大力推廣秸稈還田、增施有機肥等技術措施,核心區秸稈還田利用率、深耕技術覆蓋率、配方肥利用率均達到100%,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16.71克/千克,高出一般地塊0.3個百分點。三是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。建立“噸半糧”高產多抗品種篩選示范區1200余畝,良種繁育面積30余萬畝,核心區優良品種包衣率達100%。四是實施增產技術模式集成推廣工程。核心區供種、深耕、播種、配方施肥、病蟲草害防治、管理模式“六統一”技術覆蓋率達到100%。五是實施現代農機裝備提升工程。核心區農業機械全部更新換代,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100%。六是實施科技服務網絡提升工程。加強與高校院所合作,聚焦糧食高產創建集成科研攻關。今年4月份,與山東農業大學簽署共建小麥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、小麥產業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。圍繞“六大工程”,每個工程組建一支由院士或行業領軍人才領銜的專家團隊,形成“一個工程、一個專家技術團隊、一個行政服務團隊”的工作模式,統籌推進良種、良田、良法、良技、良機、良戶、良網深度融合。同時,邀請院士、專家科學論證,研究形成以“六大工程”“六統一技術”為核心內容的“噸半糧”生產能力建設“德州方案”。制定《小麥玉米“噸半糧”生產能力建設技術規范》,總結形成大面積“噸半糧”創建技術標準。
實施規模種糧推動模式集成
始終堅持“誰來種地、地怎么種”問題導向,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支持專業化服務組織利用全程托管服務模式,發展適度規?;洜I。目前,累計培育種糧大戶4466個、黨支部領辦合作社4424個、家庭農場9407個。規?;N植糧食面積達398萬畝,約占全市糧食面積的50%。構建覆蓋產前、產中、產后的“噸半糧”服務體系,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4844家,累計服務100萬戶次、3769萬畝次。在30個“噸半糧”重點鎮規劃建設綜合為農服務中心,解決糧食烘干、晾曬、儲存等難題,全市已建成綜合為農服務中心70處,開展單環節托管服務826萬畝次。
開展減損節糧推動要素集成
從管理方面深挖減損潛能。整縣域推廣良種,齊河縣投資1500萬元高標準建成3.5萬畝良種繁育基地,擇優選取抗旱、抗寒、穩產良種,每年提供良種1.5萬噸,優質良種覆蓋率100%。應用良種后,較傳統自留種畝均減損7—10公斤。優化全流程專業化服務,集約化、專業化種植糧食,最大限度減少因耕地“小而散”導致的田間管理損耗。目前,可為全程生產托管農戶每年減少成本220元/畝。
從收獲方面爭取減損空間。每年列支專項資金1億元,用于高端降耗減損農機更新、農業生產關鍵環節獎補。今年“三夏”,我市小麥機收平均損失率0.83%,比作業標準低1.17個百分點。按小麥平均畝產1000斤計算,每畝地可減少損失11.7斤,全市815.5萬畝小麥,可減少損失4725萬公斤。
從存儲方面鞏固減損成果。開展“烘干設備+就近晾曬”烘干服務,創新實行糧食烘干倉儲一體化。建成糧食烘干塔400余座,新擴建地方政策性糧庫倉容16萬噸,升級改造倉容15萬噸。糧食保管損耗低于0.9%,年可減損糧食3700萬公斤。開放9000余處政府機關、文化廣場等作為臨時晾曬點,方便群眾就近曬糧。
深化全鏈興糧推動產業集成
立足“糧頭食尾”“農頭工尾”,努力把農副產品在當地“吃干榨凈”。把食品加工作為全市12個標志性產業鏈之一,實體化設置產業鏈辦公室,力爭今年食品加工產業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元規模。目前,法國貝勒、中糧、新希望等90多家國內外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落戶德州,培育國家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84家。農業農村部與山東省共建的“中國(德州)農業食品創新產業園”正加快建設,打造中國北方“食谷”和全國知名預制菜產業基地。2022年規上食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34家,實現營業收入727億元,增長12%;帶動就業30余萬人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.3%,增幅居全省第1位。
提升品質強糧推動生態集成
發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。積極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求,充分發揮德州農業和畜牧業大市優勢,將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,全域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,打通種養循環堵點。
深入推進“兩減一增”。即減少化肥、農藥施用量,增施有機肥。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,實施畜禽糞便堆肥還田。普及秸稈還田技術,形成“今年秸稈,來年肥料”的良性循環。以項目為依托,抓好齊河縣、平原縣兩個國家玉米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,建設陵城區、禹城市、臨邑縣3個糧油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示范縣。推廣密植增產、水肥一體化、“一噴三防”、綠色防控等高產技術,打造一批“百畝攻關田”“千畝示范方”“萬畝輻射片”。
保障農業綠色產品供給。整建制創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,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%以上。開展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行動,有效期內“三品一標”認證產品943個。培育出區域公用品牌“德州味”,形成了以“德州味”品牌為引領、以縣市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核心,以企業品牌為支撐的“1+12+N”品牌體系。
多元投入穩糧推動政策集成
省里持續加大對我市“噸半糧”生產能力建設支持力度,在產糧大縣獎勵、農機購置補貼、高標準農田建設、糧食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等政策項目上給予傾斜。今年上半年,爭取中央、省財政涉農項目資金35.15億元。市財政連續3年每年列支1億元專項資金,每個縣每年至少配套1000萬元,用于“噸半糧”創建;每年列支200萬元獎勵資金,組織開展糧王大賽,讓種糧“既有收益、又有榮譽”。
大力推廣“魯擔惠農貸”“農耕貸”“強村貸”“農業生產托管貸”等金融產品,多元化解決種糧融資需求。在全國首創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“項目池”承接機制,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穩居全省首位,試點經驗全國推廣。持續推動農業保險“擴面、增品、提標”,德州“噸半糧”保險產品創新試驗特區正式揭牌,成為國內首創的農業特色金融保險模式。試驗特區將聚焦農業風險保障需求,推進地力指數、高標準農田建設、產量保險、價格保險等農業保險產品服務創新,并探索制訂“噸半糧”保險產品服務的行業標準,提升糧食生產抗風險能力。
嚴格執法保糧推動法治集成
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,守牢“非農化”“非糧化”底線。堅守監督執紀紅線,建立健全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建設住宅移交農業農村部門,失職失責、違紀違規問題移交紀委監委,涉嫌違法犯罪移送公安部門的“三移交”“一案雙查”土地執法模式。嚴格管控耕地“非糧化”,確?;巨r田全部用來種糧?!笆濉币詠硇略鋈霂旄孛娣e19.65萬畝,面積位居全省前列。2022年“三區三線”劃定中,全市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數量比“十三五”時期多出33萬畝。
嚴厲打擊坑農害農違法行為,守牢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。圍繞種子、農藥、肥料等重點農資領域開展專項執法檢查,為“噸半糧”創建保駕護航,創造良好生產環境。今年以來,全市出動執法人員8100余人次,檢查農資生產經營單位4661家次,立案查處涉農相關違法案件166件。同時,正在制定《德州市糧食生產促進條例》,將抓糧穩糧的政策措施、體制機制、經驗做法等以地方法的形式固定下來。